同年,第一次專利改革會議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提出了國際專利制度的基本原則,同時積極呼吁各國就專利的保護問題盡快達成國際諒解。
1878年,巴黎世博會召開,各國在展會期間召開了第二次工業產權(專利)研討會。該次研討會成立了公約起草委員會,以負責擬定工業產權的保護草案,即現代國際工業產權保護制度的基本公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簡稱《巴黎公約》),在此基礎上,《巴黎公約》于1883年正式誕生。該公約結合國際展會知識產權的具體情形,吸收奧匈帝國的上述立法,在其第11條(發明、實用新型、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在某些國際展覽會中的臨時保護)中規定:(1)本聯盟國家應按其本國法律對在本聯盟任何國家領土內舉辦的官方的或經官方承認的國際展覽會展出的商品中可以取得專利的發明、實用新型、工業品外觀設計和商標,給予臨時保護;(2)該項臨時保護不應延展第4條規定的期間,如以后要求優先權,任何國家的主管機關可以規定其期間應自該商品在展覽會展出之日開始;(3)每一個國家認為必要時可以要求提供證明文件,證實展出的物品及其在展覽會展出的日期。
顯然,《巴黎公約》之所以對國際展覽會展出的發明、實用新型、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給予臨時保護及優先權,正是考慮到在國際展會上首次展出的商品有益于促進技術與經濟的國際交流,然而,如若對該本可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或本可予以注冊的商標未提供相應法律保護,則無人會再次選擇將產品在國際展覽會上展示,而這將最終損害技術與文化的交流以及經濟的發展。